Re: [問題] 台灣人眼中的「名牌」跟歐美一樣嗎?

看板Brand (名牌)作者 (晨曦之露)時間20年前 (2005/03/04 17:1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kubrick (kubrick)》之銘言: : 謝謝你的回答~^^ : 那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即便那些名流名媛,在虛假意識的驅力底下,在餐廳與人撞包的 : 時候,卻仍然會不改初衷,認為自己才是「獨一無二」的呢?另外我想問的是,為什 這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第一個部分,就是回到一個逃一個追的原則,撞包了 怎麼辦?趕快買更高價、限量的名牌啊。就是陷入這樣的迴圈中。 第二個部分,還要看是跟什麼階級撞包。 Bourdieu有提出一個「habitus」的概念, 說的是同一個階級的人會養成相近的慣習,包括生活品味。這種慣習的養成是一種階級 內的認同與階級外的區隔。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弔詭關係。一種既要維持差異,又要維持 品味與階級認同的矛盾。例如:如果孫芸芸跟陳敏薰可能在某場合撞包了,跟我與孫芸芸 撞包的情形與想法絕對不同。 : 麼在後現代社會中,「階級界線消弭」的景況之下,大眾依然脫離不了所謂符號與文 : 化象徵資本的追求呢? 階級界線有消彌嗎?當我們為了消費符號而買名牌,來彰顯自己接近了所謂上流社會的 時尚品味。別忘了,是誰創造了時尚品味、與符號商品。甚至,作為資本社會中的中產 、普羅階級。愈是消費才愈投身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法自拔。 那些上流社會、資本家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 還有一個就是有關全球化的問題,既然文化霸權會使得地域間的消費習性越來越趨同 : ,可是大部分消費者對於美國的品牌還是具有高度好感,而美國大都市則偏愛「異國 : 」基調,很多流行風如「波西米亞」、「義大利設計品牌」就是這樣來的。兩地的認 : 知還是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我是這麼想的啦! 首先,文化霸權不只是美國啊。應該是泛指資主主義邏輯下的主流文化與符號。 簡單的說好了,你覺得台灣人跟美國人喜歡ARMANI的比例高不高呢? 至於波西米亞風、民族風,又回到之前符碼創造與消費的問題囉:) : 最後,「古阿明」是誰呀? 是的,魯冰花男主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188.60
文章代碼(AID): #12A2RDn1 (Bran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2A2RDn1 (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