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台灣人眼中的「名牌」跟歐美一樣嗎?

看板Brand (名牌)作者 (晨曦之露)時間20年前 (2005/03/04 16:27),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 (看更多)
※ 引述《kubrick (kubrick)》之銘言: : 很多人覺得貴就是名牌 : 因此Ralph Lauren, Tommy Hilfiger,甚至A&F就叫「名牌」, : 反倒是Helmut Lang, Jil Sander, Marni, CDG在台灣 : 反應就比起Louis Vuitton, Burberry, Dior冷多了 : 想請問歐美人的眼中,名牌的概念 : 跟台灣人有沒有不同呢? : 會不會是新聞炒作的結果呢? : (例如「LV101店開幕,現場排隊搶購」、「消費者排了一個多小時才進入店裡」) : 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一種迷思呢? : 有沒有哪一天,或是已然如此,台灣人手一個Vuitton包, : 走在路上卻沒有人在意,因為每個街角都是Vuitton專賣店, : 大家渴望的、想要的,是更貴、更難買、更稀少的品牌呢? : 這會不會是一種版主之前所說,「無限上綱」的景況呢? : 希望這篇文章不要引致大家反感,而是一些反思。 我來小小的回應一下。 在一些社會學與文化研究中,已經有許多的討論了。 簡單的說,我們為什麼要買名牌。名牌價值分成兩種,一種是符號價值,一種是使用價 值。 實用價值就不必說了,名牌的做工、設計、剪裁通常是比較優異,有的人就是買這個。 而有的人則是消費其符號與其背後的象徵。 但是,既然是一種消費,就會有市場與供需。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底下,為了 達到最大利益。會讓消費者產生「虛假個體性」的需求,不能撞包、撞衫。天曉得在大量 生產的機制下,即便是HERMES也很難不撞包。 個體是如此,當然階級也是。於是中產階級、勞工階級都追著資產階級、上流階級的品味 來購買與消費。一個跑一個追,為的是「同中求異」,當LV大家都有,馬上改成另一個更 高價的名牌來區隔。就像以前法國上流社會、貴族開始吃香料、用羽毛裝飾,馬上會有人 起而效尤。對,這就是一種品味跟符號的追求。社會學家Bourdieu所提的「象徵資本」 跟「文化資本」就是這個。於是名牌變成一種象徵品味、社經地位的符碼,提供消費。 簡單的說,就像古阿明講的:有錢人都嘛什麼都比較會。 當然不同的階級、民族對於名牌的認知可能會不同,可是在全球化跟文化霸權的影響下 會愈來愈區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188.60

220.139.76.235 03/04, , 1F
推~古阿明(是魯冰花嗎~~好復古啊)
220.139.76.235 03/04, 1F

82.12.243.221 03/04, , 2F
nice~
82.12.243.221 03/04, 2F

218.165.64.44 03/06, , 3F
古阿明,天阿~~~為啥會突然想到他阿....
218.165.64.44 03/06, 3F
文章代碼(AID): #12A1lR6u (Brand)
文章代碼(AID): #12A1lR6u (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