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不該跟職業選手選一樣的籃球鞋!?

看板shoes (鞋板)作者 (我很窮)時間3小時前 (2025/11/17 10:25), 編輯推噓5(5031)
留言36則, 3人參與, 12分鐘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jj840917 (布魯豬排Ver2.9)》之銘言: : ------------------- : 剛剛看到Foot Doctor Zach的這個影片,滿有意思的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DggZyTYP0
: 這位Youtuber是美國足踝專業醫生(也是一位球鞋/跑鞋愛好者) : 建議打籃球的業餘人士不該盲從職業選手的球鞋選擇 : 以下是用AI對這影片做的摘要 : 本影片解釋為何業餘運動員不應根據職業選手的選擇來決定購買哪種運動鞋。影片指出, : 許多觀眾質疑講者對某些鞋款的負面評價,因為他們看到 NBA 或其他職業運動員穿著這些鞋。 : 講者透過分析 NBA 賽季第一週的用鞋趨勢,發現專業選手偏愛輕量、貼地且提供極大移 : 動自由度的鞋款,例如類似 Kobe 系列的鞋型。這種偏好是為了追求場上表現的極致速度 : 和靈活性,即使這可能犧牲長期足部保護,因為許多頂尖運動員會使用客製化矯正鞋墊或 : 鞋子來抵消風險。講者強調,業餘或休閒運動員應將長期健康和預防傷害置於優先地位, : 他們的運動鞋需求與以職業生涯結果為重的專業人士截然不同。 : 我覺得滿有收穫的影片,他說NBA球員穿的鞋款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運動表現而做出的選 : 擇,而這些鞋款卻不一定能提供很好的保護力。 : 所有職業選手都有客製化鞋墊、多數選手有客製化鞋楦、少數頂尖選手會完全客製化配 : 置,這些可以用來降低傷病機率,而我們一般人不會有這些東西。他們也可以靠比賽賺到 : 的錢在未來解決足部傷病問題。 : 以我們業餘愛好者來說根本不需要為了場上表現來犧牲自己的健康。 : 他的這個說法也讓我想到近期跑鞋碳板滿天飛的狀況,記得之前就有研究碳板跑鞋其實 : 對足部健康不友善,而碳板的出發點也追求跑步最佳表現 : 現在即便是業餘非菁英只要有追求成績的人幾乎人人穿碳板了 : 大家怎麼看 這本來就是專業運動鞋的終極辯論 大家買簽名鞋都是為了想LIKE MIKE阿 但現在資訊很流通了 各家的商業邏輯都很明顯的呈現在眼前 所以簽名鞋現在慢慢賣不動了 管你是誰都得下去OUTLET NIKE也很聰明 看到當年愛迪達It Takes 5IVE失敗 換個方式把簽名鞋導入團隊鞋 就是定價分級 哪個價格帶會配什麼氣墊都是鎖死的 每個簽名球星有自己的帶貨任務 至少靠這招也撈了10來年吧 現在籃球鞋的問題 是整體性的衰退 至於保護性什麼的 說真的消費者已經被各種資訊洗腦了 不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 鞋評背後資本勢力的推播也是個問題 偶有在強調楦形適配足部健康的議題 但講到最後又有點變成收品牌方的錢 去妖魔化特定競品的感覺 那網路時代買鞋最麻煩的 就是不能試穿後才決定 雖然可以退貨但老是退也很煩 像我這樣比較老派的人 除了中國品牌淘寶買的只能碰運氣之外 基本上都是去OUTLET撿鞋試到爽 (因為當季店要一直麻煩店員我也嫌麻煩) 以我個人選鞋的邏輯 當然第一眼是帥 不帥的鞋除非科技很炫炮 不然連套都懶得套 然後就是第一腳印象 靜態至少要能滿足 1.楦型不壓迫尤其腳趾處必須能在鞋內舒展 2.後跟不會過度外旋(翻船傾向) 3.足弓支撐必須有不能有過度內旋傾向 4.後跟要有潰縮軟度 5.要有適度前後高度落差(但不能太多) 6.鞋帶繫緊之後腳在鞋內沒有太多滑動 上面6個試穿的判斷點 如覺得有1~2項以上不好 就不要買了 除非你還想靠其他鞋墊厚襪啥的去矯正 那靜態解決之後 在動態方面於店家的容許範圍內 可以做原地側蹬或小跳步 還有前掌彎曲程度的測試 都沒有什麼大問題導致不適的話 就傾向可以買了 畢竟你也不可能在鞋店裡 有實戰強度測試 不過相較競速厚底跑鞋來說 籃球鞋還是比較沒什麼激進設計 頂多就是現在碳板或彈射板的鞋不少 可是回頭想想 喬丹11代也是大碳板阿 雖然只有AIR-SOLE老科技 但也沒聽說誰穿這雙傷腳斷腳筋的 還是得看每雙鞋的設計邏輯 搭配的碳板或PEBAX、尼龍、TPU板 厚度造型都各異 實在沒辦法一概而論 哪個傷腳哪個不會 但最近斷腳筋的人太多了 這倒是可以繼續關注一下 跟特定設計有沒有關係 再講以我個人的習慣 基本上都是外場硬地跟內場硬地 所以不會選沒緩震的鞋子搞自己 練習或熱身的時候主要穿新鞋 (或非實戰取向購買的例如太空鞋) 感覺磨合好了才會拿去PLAY 剩下的就是打法問題 我覺得運動傷害70%原因 是因為打法導致 20%原因是熱身不夠或高估自己 別人或場地害的佔5% 鞋子頂多佔5%可能更低 當年一樣穿SHOX科技大家嫌離地高 (其實實測並沒有真的高到哪) 但VC是被墊腳弄到的不是他自己摔的 小歐尼爾穿UPS之類的全掌SHOX 活過了整個SHOX生命週期 結果腳踝跟膝蓋也沒啥事啊 後來沒有SHOX了反而才傷到退休 SHAWN MARION回NIKE之後也穿SHOX 還有大傷過的A.HARDAWAY也穿過SHOX 也沒出啥大問題啊 是說你打法在空中作業的人落地時 本來就負荷大而且危險高 大幅度變相的人本來就負荷大 用爆發力啟動急停的人本來就負荷大 喜歡後腳挖步的人本來就負荷大 一般休閒組最大的危險 還是高估自己的體能 沒有完全熱身的習慣 跟鞋不適合的關係真的挺遠的 打打阿北組的養生籃球 其實沒什麼主動性的危險就是了 頂多是遇到比較積極防守的粗人 就閃遠一點這樣 有流汗運動到就好了不是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0.142.21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hoes/M.1763346317.A.75F.html

11/17 11:02, 3小時前 , 1F
籃球運動極度激烈且具高程度的碰撞, 本來受傷風險就特別
11/17 11:02, 1F

11/17 11:02, 3小時前 , 2F
高, 確實很難把傷病原因歸因於單一裝備
11/17 11:02, 2F

11/17 11:03, 3小時前 , 3F
至於說shox高, 其實都找得到拆解照片或影片, 當年我也
11/17 11:03, 3F

11/17 11:03, 3小時前 , 4F
做過一張跟2K4實際鞋內高度的比較照片, 事實上是差不多
11/17 11:03, 4F

11/17 11:03, 3小時前 , 5F
的並沒有特別高
11/17 11:03, 5F

11/17 11:06, 3小時前 , 6F
而且就算高有不代表穩定性和場地感一定差, 要看整體設計
11/17 11:06, 6F

11/17 11:06, 3小時前 , 7F
, 譬如說LeBron 17確實比一般籃球鞋高, 但穩定性剛場地
11/17 11:06, 7F

11/17 11:06, 3小時前 , 8F
感都很好, 反倒是同時間很類似的LeBron Witness 5, 少了
11/17 11:06, 8F

11/17 11:06, 3小時前 , 9F
L17那一整圈TPU以後穩定性差了非常多
11/17 11:06, 9F

11/17 11:07, 3小時前 , 10F
SHOX比較大的問題是潰縮程度低 但其實穿久了會軟一點
11/17 11:07, 10F

11/17 11:08, 3小時前 , 11F
手機的智慧自動選字好討厭……….
11/17 11:08, 11F

11/17 11:09, 3小時前 , 12F
反而是蠻舒服的 只是後跟側傾程度低在某些角度會卡腳 完全
11/17 11:09, 12F

11/17 11:09, 3小時前 , 13F
翻過去的話 沒救就是了..
11/17 11:09, 13F

11/17 11:25, 2小時前 , 14F
Shox外底外側邊緣就一片尖銳薄片, 確實如果超過一個角
11/17 11:25, 14F

11/17 11:25, 2小時前 , 15F
度會有直接翻過去的風險, 不過它也有再額外外擴, 要真
11/17 11:25, 15F

11/17 11:25, 2小時前 , 16F
的是很極限的大角度才會翻, 如果外來還有機會出新款,
11/17 11:25, 16F

11/17 11:25, 2小時前 , 17F
修一下外底邊緣弧度應該就可以了
11/17 11:25, 17F

11/17 12:40, 1小時前 , 18F
我這個老人穿過shox 我知道
11/17 12:40, 18F

11/17 12:41, 1小時前 , 19F
彈是還好,穩是夠穩,但有些角度會卡卡的
11/17 12:41, 19F

11/17 12:42, 1小時前 , 20F
有點生硬,最後還是覺得zoomair 好
11/17 12:42, 20F

11/17 12:42, 1小時前 , 21F
但我沒有踩裂過就是了哈哈
11/17 12:42, 21F

11/17 12:43, 1小時前 , 22F
Jamel O’Neal 曾經出過一款全腳掌shox
11/17 12:43, 22F

11/17 12:44, 1小時前 , 23F
我還記得白黃配色,很帥但有夠重
11/17 12:44, 23F

11/17 12:44, 1小時前 , 24F
穿起來就有點重心偏高
11/17 12:44, 24F

11/17 12:45, 1小時前 , 25F
其實後來我覺得carter的正代前zoom後shox 配合得不錯
11/17 12:45, 25F

11/17 12:45, 1小時前 , 26F
那時一堆鞋子也是這樣配置
11/17 12:45, 26F

11/17 12:46, 1小時前 , 27F
四顆就是極限了,再多我就沒辦法駕馭
11/17 12:46, 27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28F
樓上說的小歐那雙是Shox Bomber, 我當時有買, 覺得比同
11/17 14:09, 28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29F
樣配置全掌shox的VC3好穿, VC3前掌內側那一大顆蠻硬,
11/17 14:09, 29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0F
我落地時會痛而Bomber有調校過不會, 不過它整體還是比
11/17 14:09, 30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1F
較偏韌偏穩定, 在當時已經有Max和Zoom, 腳感不夠甜的sho
11/17 14:09, 31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2F
x在VC屢屢受傷後漸漸就沒人氣了, 雖然後來在籃網有恢復
11/17 14:09, 32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3F
健康但人氣跟為避免再受傷而改變的球風已不可同日而語,
11/17 14:09, 33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4F
目前VC系列公認最好穿的應該是VC4, 前掌換成zoom, 共6
11/17 14:09, 34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5F
根shox負擔後跟到中段的避震+穩定, 正適合它的功能與特
11/17 14:09, 35F

11/17 14:09, 12分鐘前 , 36F
11/17 14:09, 36F
文章代碼(AID): #1f6eUDTV (shoes)
文章代碼(AID): #1f6eUDTV (sh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