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幽靈稜鏡吞吐效應

看板optical (眼鏡)作者 (marmote)時間1周前 (2025/03/25 19: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幽靈稜鏡吞吐效應 Ghost in the box : phoria adaptation -------------------------------------------------------------------------- 中文字幕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jafl0LT-bxE
英文字幕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qHx5kF7Tbg
-------------------------------------------------------------------------- 問題(1) 揭示隱藏在背後的規律.. 演繹出輻輳性調節(Convergent accommodation) 當我們使用稜鏡處方時.. 不僅會觀察到輻輳運動..也會觀察到調節運動伴隨而生.. 我們給予這個調節運動取名為輻輳性調節.. https://imgur.com/ygzPfdf.jpeg
輻輳性調節的年齡函數.. 統計上為 (1/5)*(1-0.018*年齡)..單位為棱鏡度分之屈光度.. 乍看之下輻輳性調節並不吻合先前發現的規律.. 傳統標準模型也因此給予AC/A,CA/C兩個比值獨立出來且互不相干.. https://imgur.com/smZPutg.jpeg
更弔詭的是..這個輻輳性調節會像幽靈一樣.. 在短時間從人體中消退到察覺不到的數值..也就是低於主觀焦深.. https://imgur.com/Raw50G1.jpeg
------------------------------------------------------------------------ 問題(2) 揭示隱藏在背後的規律.. 演繹出斜位適應(Phoria adaptation) 我們在放置稜鏡處方後.. 此時我們遮蓋一眼..量測被檢者的斜位量值.. 我們會發現其數值跟原先預期的不一樣.. https://imgur.com/HZemgpO.jpeg
當我們給予12個稜鏡度基底朝外的處方.. 應該預期會量到外斜位12個稜鏡度的增幅.. 然而臨床上我們只會量測到約一半的數值.. 也就是外斜位6個稜鏡度的增幅.. https://imgur.com/QYKiyzM.jpeg
另外一半的量跟輻輳性調節一樣..像幽靈般憑空消失了.. 這就是有名的幽靈吞吐稜鏡效應.. https://imgur.com/v5kMzLj.jpeg
------------------------------------------------------------------------- 問題(3) 當我們在不同年齡給予調節刺激時.. 會產生何種樣貌的調節反應? {亥姆霍茲-赫斯-古爾斯特蘭德理論} 說明調節損失原因來自於晶狀體的生物性變化..而不是睫狀肌.. 其預測調節刺激反應函數圖的極大值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降低.. 但斜率並不會隨著年紀變動.. https://imgur.com/Mbt6Ozl.jpeg
薩拉丁和斯塔克提供了支持該理論的生理證據.. 研究使用大型鞏膜隱形眼鏡與電極組合的阻抗..直接且客觀地測量晶狀體反應.. 他們發現睫狀肌阻抗的變化與睫狀肌力相關的調節變化成正比.. 還發現即使超過調節幅度..阻抗也會繼續變化.. 這表明睫狀肌可以進一步收縮.. 而晶狀體不再能對這些正常的附加力作出反應.. https://imgur.com/0wDEC8B.jpeg
這項研究影響了現今人工水晶體的設計.. 人類利用睫狀肌並未老化的特性實現了可變焦人工水晶體.. https://imgur.com/3vZVURh.jpeg
{唐德斯-杜安-芬查姆理論} 聲稱調節損失原因來自於於睫狀肌衰退.. 睫狀肌收縮反應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小.. 其預測調節刺激反應函數圖的斜率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降低。 https://imgur.com/paQJ1qV.jpeg
戈登·赫倫提供了支持該理論的生理證據.. 臨床實驗顯示響應梯度型ac/a比值.. 在20到45歲時會約以每年0.1的增幅..從3:1增長到5:1.. 超過45歲時比值會激增到20以上.. https://imgur.com/DC75Kdt.jpeg
這兩個理論都有生理證據支持.. 然而臨床實驗的結果卻是出乎意外的.. https://imgur.com/NnNeYLx.jpeg
臨床顯示.. 唐德斯-杜安-芬查姆 理論適用於調節範圍1個屈光度左右內的情況.. 亥姆霍茲-赫斯-古爾斯特蘭德 理論適用於其他調節範圍的大部分區域.. https://imgur.com/cbFtGhw.jpeg
兩個完全反向的傳統理論.. 同時出現在面臨不同程度調節刺激下的單一個體.. 其實這只是幽靈吞吐棱鏡效應的數學方程下..必然的結果.. ---------------------------------------------------------------------- 當確認了數學方程式對於已知臨床實驗的預測可靠性.. 我們才能利用這些視光定律..來探索人類未知的視光領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119.6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ptical/M.1742902427.A.3D9.html
文章代碼(AID): #1dufIRFP (optical)
文章代碼(AID): #1dufIRFP (optical)